【科普活動計畫】互動式科學演示活動—「我的科學體驗教室」及「假日科學廣場」

【科普活動計畫】互動式科學演示活動—「我的科學體驗教室」及「假日科學廣場」

計畫摘要
 

當今科學教育的趨勢,已經從單向權威的以教師為中心,移轉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。學習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較能理解並保存知識。而以活動為主的教學,也比較容易達成情意的學習目標。研究亦顯示,實際操作、觀察、分析加上討論,的確比只「聽」老師說有更好的效果。因此互動式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,在博物館等非制式教育場域中相當常見。其主要的目的不外乎藉由動手體驗,讓學習者透過探究的過程,建構科學的理解與知識。然而我們也必須非常小心,不能讓互動的科學演示活動成為餘興節目,於是能否提供民眾「觀察的引導」、「思考的時間」、「動手的機會」、「驗證的過程」,便成為科學活動成功的要素。本計畫針對制式教育部分的補強,於週一至週五間舉辦「我的科學體驗教室」活動,開放給各級學校、機關、團體。藉由演示觀察、動手體驗的互動過程,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。另在週六下午,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舉辦「假日科學廣場」活動,選擇生活化的主題設計,融科學原理於輕鬆的互動過程中,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發生。

計畫成果

1.辦理「假日科學廣場」60 場、服務人次5,497 人。
2.辦理「我的科學體驗教室」91 場,服務人次3,773 人。
(以上不含現場直播及網路觸及人次)
3.「知識大講堂」頻道影片觸及人次:超過20,000 人。
4.「Youtube」頻道影片觸及人次:超過10,000 人。(新措施故影片平均上架時間不到10 個月)
5.培育科普人才56 人。
6.培育女學生直接參與科普活動企畫執行計11 人、服務女學生人次超過4,000 人次。
7.研發科普素材研發超過200 項。

 

活動規劃包括以下幾個區塊:
(1) 科普素材研發:
針對以上活動簡表的內容,設計適當的科普教材。包括教具模型 (Sutton, 1938)、科普教案、體驗活動、以及學習問卷。
(2) 科普人才培育:
培訓活動所需的各式人才,包括科學活動企畫、解說員、研發員、行銷、文字編輯、行政人員、志工等。
(3) 女學生參與科學:
活動相關工作人員,含所培訓的科普人才,將特別注重招募女學生。以鼓勵女學生藉由參與科普活動,提升學習科學或未來從事科學工作的興趣與自信。本計畫主持人為女性,也可起示範作用。
(4) 科學學習落差:
為縮短低社經家庭、新移民、偏遠地區,以及其他弱勢族群的學生或民眾學習科學的落差,將會優先提供活動的參與機會給這些民眾或學生,以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。
(5) 生活中的科學:
活動的主題設計將以貼近生活的科學原理為主,例如「超市學科學」將日常生活常見的科學原理與現象設計與超市的販售商品連結,讓民眾感到親切有趣。或依「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」「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」等方向來發想,設計每一次活動內容。